新突破·新作为丨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彰显伟大时代价值——第四届东北地区抗联精神育人论坛在辽宁科技学院召开

发布时间:2023-10-24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金秋本溪,丹枫如火,层林尽染。10月19日,由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辽宁科技学院、中共本溪市委党史研究室、辽宁省抗联精神当代价值研究基地、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研究基地承办,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辽宁省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本溪大冰沟东北抗联遗址教育基地协办的第四届东北地区抗联精神育人论坛在辽宁科技学院召开。应邀参加会议的领导和来宾有:辽宁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韩劲松,辽宁科技学院校长李卫民,本溪市副市长牟傲风,辽宁科技学院副校长罗旭东,辽宁省委宣传部宣教处处长赵文进,辽宁省社科联科研部副部长信凯,本溪市文化旅游与广播电视局局长胡永莉,本溪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马照谦,本溪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潘涤非以及省内外21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共计80余人出席了本届论坛。

合影

第四届东北地区抗联精神育人论坛围绕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旨在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要把抗联的历史发掘好、研究好、宣传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东北抗联精神的本质内涵,紧扣时代脉搏和历史大势,进一步提升东北抗联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上午9时,主论坛在辽宁科技学院智慧西楼一楼VR展播室正式拉开帷幕。辽宁科技学院副校长罗旭东主持开幕式,辽宁科技学院校长李卫民和辽宁省社科联科研部副部长信凯分别致辞。

罗校长

李卫民代表辽宁科技学院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从历史沿革、转型成效、办学资源、师资队伍、红色育人、办学特色等方面介绍了学校发展概况。他指出,辽宁科技学院的建设、发展、振兴与本溪的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学校因钢而生、因钢而兴,有责任、有义务为服务本溪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他希望,第四届东北地区抗联精神育人论坛为促进省内外高校的合作提供良好的契机与机遇,各专家学者的分享交流也为各高校的红色育人工作带来宝贵的经验。

IMG_3459

信凯指出,近年来,辽宁科技学院充分发挥基地带头作用,以东北抗联精神为抓手,将本溪地区丰富的东北抗联红色资源作为大中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努力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体系,已经取得阶段性经验和成果。希望通过不断深入挖掘和彰显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让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使东北抗联精神历久弥新、薪火相传,为打好打赢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而努力奋斗。

信凯2

随后,与会的十三位专家学者代表依次进行主题发言。

韩劲松

辽宁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韩劲松教授以“辽宁科技学院东北抗联精神育人‘十个一’”为题,介绍了辽宁科技学院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推进东北抗联精神育人中获得的丰硕成果,并形成以“十个一”为标志的具有影响力的高校抗联教育品牌。面向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辽宁科技学院将继续学好用好“东北抗联”主题“公开课”,积极筹划组建东北“三省一区”抗联精神育人高校联盟,探索其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更加科学、高效、富有成效的融入、传播途径,为服务辽宁振兴、建设教育强省汇聚强大动能,做出新的贡献。

程舒伟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长白山文化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程舒伟以“对东北抗联精神内涵的思考”为题,论述了东北抗联斗争环境之残酷世所罕见,东北抗联生存条件之恶劣无以复加,东北抗联艰苦奋斗之精神感天动地,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与敌人浴血斗争,是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在长期斗争中,充分发挥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率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率先开展山地抗日游击战争,率先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旗帜下,中朝苏人民面对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精诚团结,并肩作战,生死相依,抒写了一篇感天动地、气壮山河、团结御侮的英雄篇章。

程丽红

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程丽红教授以“区域文化传播研究的多维视野”为题,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在东北特殊的历史文化以及区域文化的境遇下,进行东北抗联精神研究的视野要着眼于理论、业务和历史方面,同时,东北抗联文化的传播更需借鉴外来、对比同源。

张颖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颖教授以“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为题,指出东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且有特色,将其运用于思政课教学将极大推进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同时,宣传好红色文化资源也将对教育与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曹水群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水群教授以“‘六个必须坚持’培塑大学生文化力”为题,介绍了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何为文化力、培塑文化力的意义、如何培塑大学生的感知文化和培育文化的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马东

西安工程大学教务处处长马冬以“陕西红色文化及其新媒体传播研究”为题,主要从陕西红色文化概述、陕西红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陕西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的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张洪军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洪军以“结合杨靖宇的事迹,阐述东北抗联精神内涵”为题,通过介绍杨靖宇将军的生平事迹,细数其身上所包含的东北抗联精神品质,揭示其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鲜为人知的创举,建议高校在宣传东北抗联精神同时,更应聚焦个人事迹,关注历史细节,呈现多维度启示。

孙国辉

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孙国辉以“弘扬龙江精神”为题,指出传播红色文化要注重成果的转化,更应多关注应用层面。他详细地向大家展示弘扬抗联精神的原创漫画集,强调文创工作要具有区域性亮点与创意设计,鼓励高校利用好自身资源促进学生创业,从而打响高校品牌。

陈君

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君以“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介绍了牡丹江师范学院建立省思政课研修基地、开展东北抗联研究的丰硕成果、东北抗联系列课程体系建设等情况,为与会高校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构建、创建党建品牌、打造红色文化精品和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等诸多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刘志丹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丹以“雷锋精神‘五位一体’育人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为题,主要从雷锋课程和课程雷锋为主渠道,发挥课程育人原动力、以雷锋精神理论研究为依托,激发科研育人创新力、以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为载体,突出实践育人锻造力、以雷锋文化为标识,增强文化育人感染力、以线上雷锋为阵地,提升网络育人渗透力等方面作了精彩论述。

微信图片_20231023150943.jpg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毛丹以“永远的井冈山--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为题,向与会专家展示井冈山大学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庐陵文化资源和吉安改革开放资源,形成“五讲四诵三唱二演一练”的“一体五翼”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过程。

赵明惠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科研专员赵明慧以“传播学院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思政育人新模式”为主题,通过讲述大型原创舞台讲演剧《亲爱的红军》创作背景,生动阐释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域特色,全面分析了最新的思政规划及形成的高校红色资源育人闭环情况,全面立体地展示出了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思政育人的新模式。

周娜

嘉兴南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娜以“红船伟力引领下高校大思政育人的地方性实践”为题,从红色文化如何融入学校建设打造红色大学、红色文化如何融入思政教学建设一流课程、红色文化如何融入育人工作和培育时代新人等三个方面,就红色文化如何融入育人工作,培育时代新人进行了分享。

主论坛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集体参观了辽宁科技学院抗联文化长廊。抗联文化长廊是学校依托校内山地设计建设,以“重走抗联路”的设计构思,以入园大门广场、抗联战役地图、抗联学堂、抗联主题墙、抗联密营、抗联印记等景观,营造红色景观氛围,长廊中地窨子、马架子、木楞子、哨所等小型景观再现了昔日峥嵘岁月和抗联战士战斗、生活场景,成为弘扬抗战精神和抗联精神的大课堂。

文化长廊

随后,大家共同参观了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筑梦空间”展馆。该展馆以800平方米规模,集中展示了本溪地区的抗战抗联史实,突出体现了东北抗联的精神内涵,展现了辽宁科技学院用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已经接纳校内外参观人数达5万余人次。

筑梦空间

下午进行的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围绕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转化研究、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研究、红色文化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三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在第一分论坛,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毛丹、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亚鹏老师、辽宁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忠勋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曲景慧教授、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慧、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副教授尚洪娟、西藏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添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学者们围绕持久战在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与当代价值、东北抗联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空间视角研究及其红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中推动东北抗联精神当代价值转化所依靠的着力点和努力方向、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学生工作构建的多种机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避免生硬说教,提高学生抬头率的经验做法等方面内容作了精彩分享。

分论坛召集人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君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时代在进步、环境在变化,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有许多创新想法,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开展好以红色文化为渠道的思政育人实践教学,与时俱进地做好思政育人方式的研究工作。

微信图片_20231023144513.jpg

在第二分论坛,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教师轩琦,从课程思政的角度上讲述了新时代高等学校立德树人工作面临新挑战,以及东北抗联精神在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的重要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哈尔滨学院时尚创意设计产业学院副院长付力说,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应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辽宁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的孙巍、赵宏、孙凌云老师分别介绍了学校东北抗联精神主题绘画作品,抗联红色故事融入专业课程方式,以及学校自编自导的大型舞台剧《民族脊梁》的相关情况。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李丹阳讲述了以红色校史文化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意义及其对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育敢于担当、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具有重要意义。

召集人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张瑾教授,介绍了西安工程大学立足山西优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网络环境下,运用数字文化、影视、动漫等艺术方式,探索、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路径与方法。

微信图片_20231020095648.jpg

在第三分论坛,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华章琳教授作为召集人首先介绍了该校思政育人的具体做法,强调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抗联后代江玉章、李景梅指出,现阶段我们应该更注重军史理论的研究,英雄的事迹应该被铭记,红色基因要始终传承。沈阳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丹谈到,刚刚参观的抗联文化长廊和“筑梦空间”展馆,非常震撼人心,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学习方式很值得借鉴。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佟玲说,带领学生走进红色育人基地可以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实践教学的魅力,实现“点头率”的提升。嘉兴南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娜强调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思政课要为专业课赋能,达到共同提升的效果。辽宁科技学院学生处处长于红斌、辽宁科技学院团委书记于泳详细介绍了辽宁科技学院学团工作中构建的“研学考察、文艺展演、主题团日、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学习、传承、弘扬、践行工作育人体系及取得的丰硕成果。辽宁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刘占文教授指出,东北抗联精神需要坚定传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加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东北振兴的目标才会越来越清晰,步伐才会越走越坚实。辽宁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贾楠介绍了学院在东北抗联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详细阐述了“七个融入”呈现出具有特色的抗联精神育人工作成果与格局。辽宁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李斌主任介绍了辽宁红色“六地”融合思政课过程中构建的“一根主线 二元支撑 三段递进 四维课堂”全场景教学实践育人模式,以及在打造“立足本溪辐射辽宁,立足辽宁辐射全国”的辽科特色思政课体系过程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此外,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綦恩灏、辽宁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高亚南、马雨谣分别介绍了各自所在学校思政育人研究和学习情况,共同认为通过参加本次论坛收获新知,更坚定了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的信心。

召集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颖教授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学校间的交流与沟通,互利共赢、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立德树人的思政育人时效性。

DSC_8795.JPG

分论坛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在辽宁科技学院学术报告厅共同观看辽宁科技学院大型原创音乐情景剧《民族脊梁》。该剧是由学校师生倾力创演,以“民族脊梁”为主线,用义勇军魂、气贯长虹、艰苦岁月、继往开来四个乐章演绎本溪地区抗战抗联的艰苦历程和伟大的民族精神。通过重要历史节点、经典历史场景和主要英雄人物时空重现,生动再现出当年辽宁本溪这片热血大地上抗战抗联的恢宏历史画卷。

10月20日,召开圆桌分论坛第一场。由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洪军和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洪光教授共同召集。李洪光教授指出,应当强化现场教学在思政育人方面的作用,以深入研究抗联史为基础,从小故事切入,推进课堂体系建设,让立德树人真正入脑入心。黑龙江优秀精神文创展览馆副馆长郑国华表示,本次东北抗联精神育人论坛中“育人”二字总结地非常精妙,建议要多用身边的抗联故事育人,同时向与会专家详细分享了黑龙江省的红色文化资源。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华章琳教授表示,参加本次论坛收获颇多,思维的相互碰撞和经验的交流分享会促进东北抗联精神的弘扬。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佟玲从自身出发,分别以自己曾经的学生身份和现在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身份两个角度谈了对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的感受和理解,认为跨区域的论坛的举办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科研专员赵明慧讲到,东北地区和深圳虽然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但红色文化的育人理念是一致的,未来应加大南北交流、校际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思政育人新局面。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学办主任杨帆表示,各位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东北抗联精神育人发表了见解,各有侧重,见解独到,为其从事相关工作开拓了视野,打开了思路,非常感谢各位的分享。东北抗联英雄江子华之子江玉章表示,本次论坛的举办让他非常感动,对论坛举办的意义和价值表示充分的肯定。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添表示,这种实地体验学习让其体会十分深刻,一种内心深处的革命情感迸发而出,认为实地考察学习红色资源是东北抗联精神育人非常有效的方式。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綦恩灏表示,在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研究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让育人工作在跨时空跨地域的情境下进行,从而更加生动地灵活地发挥东北抗联精神的育人价值。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康慧敏表示,通过育人论坛的学习和实地走访收获非常多,希望能把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放在自己的毕业论文当中,切实地为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抗联后代姜玉章声情并茂地详细分享了如何运用抗联歌曲等各种形式对东北抗联历史和东北抗联精神进行宣传,引起阵阵掌声。

分论坛一

10月21日,召开圆桌分论坛第二场。由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馆长王强和黑龙江优秀精神文创展览馆副馆长郑国华共同召集。郑国华表示,本次论坛意义深、规模大、水平高,希望论坛能够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搭建起馆校之间的合作。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李洪光表示,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现在正是建立东北抗联精神育人论坛高校联盟的恰当时机,并表示可以通过设立会长单位,理事会等方式促进联盟建设。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陈君建议从联盟建设、虚拟教研室、实践体系建设的角度考虑推进,并建议成立馆校大思政育人联盟,以“校馆”为依托,开展育人活动。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孙国辉认为要充分利用各种文创形式进行对东北抗联精神进行宣传,以生动灵活的形式发挥育人作用。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华章琳表示,本次论坛的举办体现了“大心意”“大智慧”。同时表示,其通过本次论坛有“四收获”,即收获了信仰,知识,方法论和朋友。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馆长王强对东北抗联精神育人分论坛设在桓仁并将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作为实践基地表示感谢,并希望加强馆校联合让抗联精神在新时代展现新价值。黑龙江优秀精神东北抗联英雄后代、艺术团团长李景梅为大家讲述了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生活中的动人故事和李敏为东北抗联和东北抗联精神宣传做出的积极贡献,几次热泪盈眶,并表示自己立志做好东北抗联精神宣传的传承人。辽宁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抗联学院院长李春燕介绍了抗联学院基本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希望今后能够共同促进东北抗联精神育人工作的持续开展。辽宁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统战部部长唐羽认为,本次论坛是一次学术盛宴,是一次思想碰撞,是一次欢愉交流,更是一次情感升华。与会的专家、学者们秉承着信仰之心、博爱之心、责任之心,满怀着爱国情怀、红色情怀、文化情怀,同时坚持着执着之力、奋斗之力、逐梦之力,同心同向同行地把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和传承事业提升至新的历史高度。未来,辽宁科技学院在各位专家、学者搭建的高质量团队协作下,将会持续地用心、用情、用力地做好这项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泽被后世的光荣事业。

全图

全图3

辽宁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韩劲松教授作总结发言。韩劲松强调,在东北抗联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研究领域,辽宁科技学院虽然成果丰硕,但仍有很多发展空间。今后,辽宁科技学院将在组建东北“三省一区”抗联精神育人高校联盟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东北抗联精神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探索更加科学、高效、富有成效的融入、传播途径,开辟面向全国高校师生抗联精神育人研学培训新领域,在新时代服务辽宁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第四届东北地区抗联精神育人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东北抗联精神研究者们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拓宽了东北抗联精神研究的新篇章,增强了东北抗联精神的全国影响力和传播力。学者们分享了关于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有助于推动东北抗联精神的进一步挖掘、研究,有助于提升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理论研究和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力量源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张婷婷